轩辕黄帝,带领中华民族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培育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被誉为“人文初祖”。《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桥山黄帝陵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久远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厚重的民族情感。
祭祀黄帝、纪念黄帝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从汉武帝堆土筑台祭祀黄帝算起,历代祭祀,延绵不辍,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每逢清明,海内外华夏儿女就齐聚陕西黄陵,寻根谒陵,祭奠初祖,慎终追远,吊古凭今。黄帝陵留下了丰富的祭祀文化遗产。这一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在制度化的祭典和民间祭祀礼俗,还表现为黄帝陵寝所在桥山的数万株古柏,表现在现存的46通祭文碑刻和2通宋元时期关于陵庙保护的碑刻,表现在近现代的各种题词和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进一步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发掘黄帝陵祭祀文化的现代价值提供了思想指导。
今古相济,丰富祭祀仪程,提升清明公祭典礼的庄严感
公祭典礼,是一场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亦是一场历史文明的对话,通过规范“形祭”来加重“心祭”。今年,我们将原来相对割裂的典前序礼活动和公祭典礼整体规划,把包括山门景行、庙祭三献两项活动在内的“典前序礼”与“公祭典礼”融为一体,对原有活动内容进行完善提升,整个祭礼体现文化感、仪式感、参与感。全新设计黄帝祭典专用佩巾,重新设计执祭人、主祭人服装和击鼓鸣钟、古琴演奏员服装,彰显清明公祭气象。采用民族管弦乐与交响乐,全新创作大典全流程音乐。新增唱《黄帝颂》、种植桥山柏两项仪程。《黄帝颂》歌词采用毛泽东亲撰的《祭黄帝陵文》的前八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由著名作曲家印青谱曲。全新打造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体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告祭乐舞”。新版“告祭乐舞”刚柔相济、文武并用,力求体现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秉承传统,守护历史记忆,发掘黄帝陵祭祀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对黄帝陵进行整修与维护,现仍保存有北宋嘉祐六年的碑刻。近现代以来,黄帝陵经过两次大的整修。1956年爱国华侨陈嘉庚上书中央建议整修黄帝陵庙。毛泽东主席亲自批请周恩来总理对黄帝陵进行保护维修,并委托郭沫若为黄帝陵祭亭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墓葬第一号,有中华第一陵之称。随着改革开放,海内外同胞谒陵祭祖者日益增多,清明节祭祖规模日益扩大,原有条件难以适应祭祖盛况,国家领导人提出进一步整修保护黄帝陵。199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黄帝陵视察和指导整修保护工作。同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保护工作至此拉开帷幕。2004年整修结束。新建的黄帝陵祭祀大殿气势恢弘,是现代精神、现代技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性地继承了汉代建筑精神,体现了中国风貌和中国气象。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有《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2014年2月,通过了《黄帝文化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黄帝文化中心建筑设计方案》。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陕西省委、省政府加快了黄帝陵文化园区建设步伐,成立了直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黄帝陵文化园区领导机构。2017年9月,黄帝陵文化园区开工仪式举行。作为黄帝陵文化园区重点项目的“中华始祖堂”,经过近一年的优化提升和试运营,已于2019年3月30日正式开放。“中华始祖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造型以史前文物“玉龙”为原型,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按照“黄帝文化”和“黄陵文化”两大展陈主题,分为七个展厅重点对黄帝传说、黄帝时代、黄帝功绩、黄帝崇拜、黄帝祭祀以及守陵护陵、颂陵艺术等方面进行展陈,其中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帝陵保护发展图片展,集中、系统、全面地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帝陵的保护、管理和建设成就。通过“虔诚守护、共葺祖陵、四海同钦、圣境新姿、龙脉永续”五个章节,全面地对黄帝陵整修维护,黄帝祭祀盛况,黄帝文化传承,黄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重要文物、重要活动、重要场景、重要事件等进行集中展示,充分反映黄帝陵的独特地位,展示黄帝陵保护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海内外华夏儿女认祖归宗、爱我中华的心路历程。
聚焦重点,赓续三秦文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宏大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红色文化光辉灿烂,自然风光壮美雄奇。如何保护、发展、利用这些资源,是陕西的历史责任。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按照唯一性、至高性和标志性原则,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全面谋划布局,系统梳理资源,认真遴选择优,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30个省级重大文化项目。项目分布全省各地。截至目前,已有23个项目投入运营,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文化事业发展日益繁荣。
为总结经验,陕西省政府在清明黄帝祭祀活动期间专门组织举办陕西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成就展。展览以“传承赓续文脉 创新发展文化”为主题,本着简朴、实用的原则,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将重大文化项目划分为中华文明溯源、历史遗迹保护、红色文化传承、山水文化体验、公共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等七个单元进行展示,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展现陕西文化魅力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展现了近年来全省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新面貌,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之感。人们参加黄帝陵祭祀并参观中华始祖堂后,再来看看陕西文化建设的新进展,就一定会对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当代文化生活方式创新,有不同的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黄帝是一个开启文明时代的象征,一个共同文化及民族凝聚力的标志。黄帝陵,具有无限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筑梦、铸魂的民族圣地。我们要继续努力,把黄帝陵祭典谱写为中华文明的赞美诗,在这一诗篇中汲取文明进步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更加畅通作出新的贡献。(方光华 鞠成立 )
责任编辑:侯淑丽